中国建材网 - 建材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国内要闻 | 国际动态 | 项目招标 | 分析预测 | 市场观察 | 企业新闻 | 科技成果 | 家居装饰 | 建筑房产 | 装饰材料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国内要闻 > 中国建材改革有待突破
U.biz | 商业搜索

中国建材改革有待突破

信息来源:joojcc.com   时间: 2014-07-24  浏览次数:750

    最近,为推进国资改革,国务院国资委宣布六家央企将率先进行四项试点,中国建材集团被选为发展混合所有制试点以及董事会授权双项试点。尽管中国建材在这两大领域都走在央企的前面,但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中国建材的改革还有许多工作可做,尤其是在母公司层面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还有待突破。
    近日,中国建材有关人士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透露,中国建材具体的试点方案还在制定当中,所有相关工作正在推进,试点方案出来后须上报国资委审核后才能实施。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此前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透露了很多信息。宋志平表示,下一步,中国建材将按照国资委部署,在建材制造、新型房屋、科技服务、新材料等业务板块选定试点实施单位,深入推进混合所有制。
    例如,二级公司中国建材股份的改革思路可分三个层面:首先,股份公司层面,优化股权结构,建设规范的混合所有制型的上市公司。其次,所属业务平台层面,积极引入财务投资机构,实现所有者真正到位。第三,生产经营企业层面,发展股东型管理层持股,形成3—5家员工持股公司。
    但是宋志平并未透露在中国建材集团层面是否会试点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也成为中国建材乃至央企试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大悬念。
    宋志平说,过去30年,国有企业艰难跋涉,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岁月。经过放权让利、三年脱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及国资委推行的海内外上市、董事会试点、薪酬制度改革、大规模管理提升等一系列改革和管理进程,国有企业实现了凤凰涅式的新生。
    “走到今天的国企大多是从‘弹坑’里爬出来的幸存者,在痛定思痛之后果敢迈入市场,才赢得了生机。”宋志平说。
    目前混合所有制成为改革热点,中石化等老牌央企也纷纷试水。但很多人担心“混合”,国家资产就会被掠夺,民营企业也会被同化。对于这些担忧,宋志平也谈了他的看法。
    宋志平说,大家对混合所有制存疑,是因为没有正确认识混合所有制的本质。实际上,混合所有制企业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是三足鼎立的,不存在谁吃掉谁、谁掠夺谁、谁被谁同化的问题。混合所有制强调的是不同所有制交叉持股和相互融合,不管是国有资本还是民营资本,都以发挥最大效率为最终目的。
    宋志平强调,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首先要有正确认识。第一,要厘清国有经济、国有企业与混合所有制的关系。发展国有经济有两大职能:一是发挥公益和保障作用;二是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增加国家的经济实力。完成公益和保障任务要靠国有企业,为国家盈利则要通过充分竞争领域内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来实现。第二,不要再给混合所有制戴帽子。混合所有制里的国有经济要以股权说话,不管占股多少,都只是企业平等的股东,不能在《公司法》以外强加给企业其他东西,这对其他股东是不公平的。如果硬要区分出国企控股混合所有制或民企控股混合所有制,改革就会走回头路、变味甚至失效。
    至于国企与民企如何“混合”?宋志平认为首先混合双方要有包容思想,这是成功“混合”的基础。“混合”是一场对企业包容性的考验,靠的不仅仅是条条框框的约束,而是包容的智慧。其次,必须坚持“规范运作、互利共赢、互相尊重、长期合作”的方针。规范运作要求混合之初就要细致地做好制度性安排,合理进行资产评估。
    宋志平指出,混合所有制是一场公平的、透明的、公开的合作,一切都要开诚布公。互利共赢,坚持与人分利,合理设置股权结构,兼顾好各方利益,寻找最大公约数。需要互相尊重,共同发展。混合所有制不能认为是一种过渡状态,而是一种长期合作的制度安排。所以说,搞混合所有制有点像恋爱结婚,双方要彼此信任,彼此尊重,要坦诚相待、相濡以沫,这样才能和睦长久地走下去。
    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熊志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未来国企改革的方向是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把国企放到市场里去,用市场倒逼国企改革,改革就生存,不改革就淘汰,最后目标是消除所有制界限。
    在中国企业发展与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周放生看来,中国建材在母公司层面可以尝试混合所有制。周放生说,以前国企搞混合所有制基本都是在下属企业搞,母公司100%国有独资,中国建材可以尝试整体改革,通过整体上市实现集团层面的混合所有。
    周放生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现在经济发展不能过多依靠投资拉动,必须通过改革创造红利,没有突破就没有改革,应该大胆地尝试。300年前晋商票号创造的“银股身股模式”实际就是一种全员持股模式,在今天仍然可以为国企改革提供很好的借鉴。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建材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