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材网 - 建材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国内要闻 | 国际动态 | 项目招标 | 分析预测 | 市场观察 | 企业新闻 | 科技成果 | 家居装饰 | 建筑房产 | 装饰材料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明清时期的陶瓷发展民俗
3.biz | 商业搜索

明清时期的陶瓷发展民俗

信息来源:joojcc.com   时间: 2019-06-17  浏览次数:1165

导读:明清时期的陶瓷发展民俗

明代的德化窑曾大量烧造用于供奉神灵和供奉祖先的瓷器,瓷雕佛像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产品。德化窑的白瓷胎体润滑致密,叩击如磬,釉面晶莹光白”、“猪油白”之美称,被西方称之为“中国白”、“乃中国瓷器之上品也”。这一阶段是德化瓷塑艺术最为繁盛的时期。进入清代以后,由于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增大,德化青花瓷器成为生产的主流,产品大量销往全国各地以及东南亚和非洲各国。

明清时期的陶瓷发展民俗

明洪武年间,朝廷在景德镇设立了专门烧造宫廷用瓷的瓷厂,称为官窑。为维护官窑的统治地位,不仅用“拘获高匠”的超经济强制手段,以占用最熟练的制瓷技术和民窑最熟练的制瓷工匠,而且实行把手工业者编入“匠籍”的劳役制,以及用权势垄断优质原料,烧制进贡瓷器。

明清时期的陶瓷发展民俗

由于朝廷对瓷器需求量不断上升,御器场难以满足官方的需要,便采取了官搭民烧的措施,把沉重的烧造任务分派给民窑。明初,朝廷在北方的磁州窑也设立了官窑,专为皇家生产盛酒容器,如缸、坛、罐、瓶等。由于在嘉靖至万历年间岁贡增大,磁州窑的民窑也有烧制贡瓷的任务,占民窑的最好部位,烧毁赔偿,成品由官窑验收。如民窑完不成任务,官窑将自己的成品高价卖给民窑。官窑强占民窑最熟练的制瓷工匠,不准民窑烧造官窑品种,独占优质原料。烧制进贡瓷器,低价征用独轮小车运往磁州窑坛厂囤集,从滏阳河舟运入京,其情况与景德镇的官搭民烧类似。

明清时期的陶瓷发展民俗

元代以前,景德镇的陶瓷业尚未与农业分离。到了明代,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迅速发展,自由商人和小业主逐渐增多,出现了出资自备工具和原料,雇用工匠进行生产的手工工场和作坊。民窑逐渐和农业分离。明隆庆年间,海禁令取消,海外市场开放,服役制度也产生了相应变化。随着赋税折银制度的形成,瓷器商品的销售市场得到了很大的拓展,邻近景德镇的徽商以及更远一些的晋、陕、闽、粵等地的商人也在长途贩运的贸易中发展起来,并纷纷来到景德镇。景德镇成了一个没有城墙的、开放的工商业码头。

明清时期的陶瓷发展民俗

瓷业行帮的产生,是手工业者和商人在商品经济较发达的条件下,团结同行、笼络职工、限制竞争、规定生产和业务范围、解决业主困难和保护行帮利益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是一种带有鲜明的封闭色彩的组织。行会主要指丁商业者的组织,行帮则泛指各行业的行业团体。景德镇旧时行帮中除三大帮系外,影响较大的还有窑帮的三窑九会。三窑九会以经营大致相同的陶瓷品种的小业主和厂主为基础而分别组会。

明清时期的陶瓷发展民俗

景德镇制瓷业分工很细,行业很多,总的来说可分为8业36行。所谓8业,第一是烧窑业,有窑厂、满窑、砌窑三行。第二是制瓷业,有脱胎、二白釉、四大器、四小器、冬小器、饭闭、灰渣器、古器、七五寸、满尺、描令十一行。第三是彩瓷业,有画四大器、画脱胎、画灰器、画描饭闭四行。第四是匣钵业,有砖山、大器匣、小器匣三行。第五是包装、搬运业,有茭草、看色、打络子、削杀利篾、挑瓷、把庄、下驳、挑窑柴、搬运九行。第六是下脚修补业,有彩红、洲店二行。第七是瓷业工具业,有模型、坯刀二行。第八是为瓷业服务业,有轿行、马行二行。

明清时期的陶瓷发展民俗

景德镇瓷业各行帮的活动中心和议事机构都在会馆。会馆亦称书院、公所,是为防范异乡人或外行人的欺凌,并为同乡和同业内部的狭隘利益服务的。会馆的蓬勃兴起,折射出景德镇瓷业和商业盛况空前的局面。会馆促进了景德镇以瓷业为中心的工商业发展,对沟通内外经济、活跃物资交流、繁荣交易市场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明清时期的陶瓷发展民俗

有了各种行帮,同时也产生了各行各业五花八门的各色行规。行规是旧时行帮根据各自需要而定出的规矩。有些规约有文字记载,有的则属口头商定,约定俗成。随着各种行规的日趋完善,它已成为调整、管理瓷业行会内部事物的习惯法,成为维护团体共同利益的一种机制。如禁窑、开届、写车簿、买扁担、买位置、烧春窑、挑红篮、挑黑篮、马吃砖、花朝起手、七月半变工节、八月中秋假、十月人工节,烧撞火窑等等。

明清时期的陶瓷发展民俗

每种施釉方法也都有专门叫法:如上釉、蘸釉、荡釉、浇釉、涂釉、吹釉等。在圆器业中许多器物根据其功能用途、所用材料、造型样式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名称,如灰器、可器、四大器、四小器、渣器、饭闭器、满尺盘、炉寸等。琢器业对器物名称或尺寸计算单位也各有说法。

明清时期的陶瓷发展民俗

景德镇将彩饰业称为红店,红店的女工画瓷器叫画红。选瓷称为看色,即瓷器成品检查的规格等级鉴定工作。选瓷业有许多评定瓷器标准的行话,在外人听起来常常觉得难以理解,如烟屎古、渣痣、希泡、慢跷、无口脚、爽脚、提青、老火毛料、小阴色、小阴脚嘴、猪毛孔、老嫩白黑、小坼底,此外还有红顺、米色、次色、白色、中口、正脚、正色、次色、正脚货、下脚货等。

明清时期的陶瓷发展民俗

各种行帮、行会、行规和行业习俗的产生,是传统手工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和一定规模后的必然产物,其他陶瓷产区也都有着类似的民俗事象。石湾陶业于明嘉靖年间始创陶业行会。行会多以产品分类、分工形式和地区范围作为划分标准。石湾陶业产品大概可分为:饮食器皿、宗教用品、普通器皿、文房用品、建筑用品、陈设用品等十个大类,每个大类中包括很多品种。

明清时期的陶瓷发展民俗

一般来讲,随着生产的发展,竞争激烈,其行业的划分就会越细,限制也更严。石湾陶业行会最早只分为八行。后来,生产不断扩大,从业人员日益增多,到清代共有二十二行。以其业务兴盛和执业人众与否,分为大行、中行、小行。行业神崇拜是随着社会分工和行业的发生、发展,以及行业观在人们头脑中的确立而出现的。民间有谚云:“三百六十行,无祖不立。”制瓷业所奉之神又称“窑神”。

明清时期的陶瓷发展民俗

从明代开始,景德镇瓷业奉董宾为行业神和祖师。原为陶工的董宾以蹈火牺牲,舍身赴难,赢得瓷业工人的崇拜,被称为风火仙师、广利窑神、陶神、火神等。景德镇建有“佑陶灵祠”,俗称“风火仙师庙”。明代在景德镇还建有师主庙,供奉师主赵慨。景德镇每年都要举行迎神赛会。故有诗云:“五月节迎师主会,六月还拜风火仙”。这些庆典活动也是瓷业工人的行业崇拜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活动逐渐演变成传统习俗,进而形成瓷业节庆。除董宾、赵慨之外,景德镇供奉的行业神还有蒋知四、华光、高岭土神以及天后娘娘等。这种一业多神,多神崇拜的现象,是景德镇瓷业行业神崇拜的一大特色。

文/芳芳聊春秋

(声明:本文由芳芳聊春秋原创,素材来源于网络,带你了解明清历史)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建材网证实,仅供您参考